var code = 'sm';var dataid=345918;

癸山丁向安葬吉日,出丧日期有哪些禁忌?

  • 作者: 帝神小编
  • 来源: 帝神算命网
  • 2024-05-13

出丧日期有哪些禁忌?

停尸祭祀活动完毕便可出丧安葬。

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,叫出丧,又叫“出殡”,俗称 “送葬”,清代称“发引'按照历来的惯习,这一礼俗由择日、哭丧、启灵、送丧、下葬等仪式组成。 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有禁忌。

据《论衡•讥日篇》云:“葬历日•。 葬避九空、地舀,及日之刚柔,月之奇偶。

日吉无害,刚柔相得,奇偶相应,乃为吉良。不合此历,转为凶恶。”

其中“九空”、“地舀”都是葬历上规定的忌日的名 称。所谓日之刚柔,是指天干、地支。

俗称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等为刚日;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等日为柔 日。 按照迷信的说法,人在刚日死,应选在柔日下葬;柔日死,应选在刚日下葬,刚日、柔日要配合 好才行。

否则,不吉。所谓月之奇耦(偶),是指单月、双月而言。

按照迷信的讲究,凡于奇月死 者,应在偶月下葬,偶月死者,应选在奇月下葬。奇月、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。

否则,不吉。若不能 及时葬埋,可先柩起来。

旧时,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忌“重丧”的习俗。对此,任骋先生在《中国民间禁忌》一书中作了详 细阐述•。

浙江一带,俗说“重丧”是指死者出生的年月日,与死者死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,俗称“月 不清”。遇上这类情况,要举行特殊的葬仪,往往是在三、五更盖棺,抬至郊外。

丧家不穿麻,不能 哭,要等七日后,才呼号奔告亲朋,然后再补丧礼。白族若犯重丧,须在中堂挂一旺红绸,或在棺木 上倒吊一只鸡,将其致死,再用笋叶做一口小棺,把装着死鸡的小棺从门槛下挖的小洞中送出,然 后埋在路上,以此破之。

但是在台湾一带,“重丧”却是指某种葬埋忌日而言。 俗说在某日葬埋便 会犯重丧,亦即丧家还会再死人。

当地的重丧日为:一月甲日、二月乙日、三月戊日、四月丙日、五月丁日、六月己日、七月庚日、八月辛日、九月戊日、十月壬日、十一月癸日、十二月己日。如果因特殊事情不得不于重丧日安葬 时,要采取一些禳解的仪式。

如在一小纸盒内装上写有符咒(符咒字,一般是正月、三月、六月、九 月、十二月书“六庚天刑”;二月书“六卒天庭”;四月书“六壬天牢”;七月书“六甲天福”;八月书 “六乙天德”;十月书“六丙天威”;十二月书“六丁天阴”)。不过,每月书写字样的规定不甚严格, 也有相互串写的现象,但大体上就是这类字而已。

字样的纸条,一起埋葬在圹穴中即可。 河南沁阳一带,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,并且与姓氏有关。

据说,张、王、李、赵四姓人,禁忌六 月、腊月动土葬埋。其余姓氏,三月、九月禁忌动土葬埋。

如果在忌月有丧事者,要排至三七、五七 殓葬,必得避开忌月才行。如特殊情况需及时出殡者,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,不得入土葬埋。

台湾 以及南方一些地区,俗忌七月出葬。因民间传说,七月为鬼月,七月十五日为鬼节,该月阴间的鬼 魂要到人世上来讨食。

为避鬼煞,故忌此月内殡葬。 少数民族在殡葬择日的信仰方面与汉族也有相通之处。

东北地区的赫哲族、达斡尔族、朝鲜 族、满族均选择单日出殡,而不得在双日出殡。 据说,双日意味着要死两个人。

云南陇南县景颇族 认为选择出丧日期以十二属相中会进洞的动物之属相日最为吉利,比如属龙、蛇、鼠三天都是好日 子,其余天日忌出殡。滇西的“勒墨人”忌在寅日、辰日出丧,也不能在死者的属命之日出丧,否则 不吉利。

贵州黎平县侗族最忌“冲克”日出丧。 西藏米林县的珞巴族,出秦的日期要由巫师行杀 鸡看卦仪式来定,以鸡肝上纹路的走向显示吉凶。

台江县巫脚乡苗族出丧最忌“犯双日”。另外, 在一些接近汉族的民族地区也有由“阴阳先生”的占卦仪式决定日期的。

还有一些民族和地区不但择日,还择时。云南金平县的苗族(黑苗)一般在早上出丧。

而花苗 和白苗则在午后或黄昏出殡。贵州望谟县苗族(白苗)是在天刚亮出丧。

彝族人家中有人去世, 一般在家停尸很短,多是上午死,下午葬;下午死,翌晨葬。但忌讳正午出殡。

俗以为正午出殡会 招致灾异,不吉。 广东连南南岗等地瑶族出殡时间多在中午或午后,以为这种时刻最吉利。

黑龙江省抚远县赫 哲族多在晌午一出殡。 我国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专门记载选丧择日仪式的专著——《葬历》。

此书上说:“雨不克 葬,庚寅中乃葬。”在古代,此仪式甚为盛行,王充在《论衡•辨祟篇》中说:“世俗信祸祟,以为人之 疾病死亡……皆有所犯。

起功、移徙、祭祀、丧葬、行作、人官、嫁娶,不择吉日,不避岁月,触鬼逢 神,忌日相害。故发病生祸。”

由此可见,出丧择日仪式甚是简单,有时只需翻翻皇历或问问“阴阳 先生”即可。然而,此仪式所涉及的内容、牵扯的可极广,稍一不慎,便可能犯忌。

http://www.dishen.com文章,转载请联系!

展开全文